海沧区番仔楼完成举家搬迁:走了60多米 抬高1.1米 移动到位的海沧番仔楼

时间:2024-05-16 08:50:47来源:巢居穴处网作者:百科

  移动到位的海沧番仔楼。(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 摄)

  制图/张平原

  番仔楼原貌(资料图/施工方 提供)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10月8日下午,区番位于海沧区海沧街道后井村121号的仔楼走多VNS娱乐官网【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一栋番仔楼 ,开启了它的完成“搬家”之路 :从原先所在的位置 ,平移60多米至新址后 ,搬迁再顶高1.1米 ,米抬至沧江路路面标高10厘米左右。高米这是海沧海沧区首个平移的文物保护项目。11月13日 ,区番随着最后一厘米的仔楼走多顶推工作结束 ,这栋番仔楼完成“搬家”。完成这栋番仔楼有什么来历 ?为何不惜人力物力将其整栋平移?平移过程中又面临哪些技术难题?记者通过走访现场,搬迁采访平移现场负责人——广州市鲁班建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汤舜 ,米抬为大家解答 。高米

  为何搬?

  因沧江路快速通道建设 不可移动文物要移动

  这栋番仔楼建于民国时期 。海沧自建成后,就作为住宅使用,该楼自建成后无大修记录 。2021年 ,这栋番仔楼被海沧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 。

  何为不可移动文物?记者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的VNS娱乐官网【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政府网站上看到释义: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是针对可移动文物而言的。

  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就不能移动了吗 ?非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中阐明 :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 、迁移、重建 ,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 。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 、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由此可见 ,当不可移动文物遇到某些不得不修缮 、保养或迁移的情况时,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开展相应工作。

  在此前的媒体报道中 ,负责此次番仔楼平移的代建单位也给出了答案:后井番仔楼位于厦门市重点工程项目——沧江路快速通道工程红线内,依据国家文物局《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经论证评估 、社会公示和相关会议研究决定 ,对后井番仔楼采取平移保护措施。

  记者了解到,后井番仔楼平移后,位置在周文理宅西侧,建筑坐东北朝西南 ,方向 200° ,与原址距离60多米 ,新址相对于之前周边环境更具有历史氛围,有陈茂宅、周金宝宅、周文理宅等古建筑,更有利于后井番仔楼的保护。

  好搬吗?

  番仔楼基础以三合土花岗岩为主 需完成加固平移拆除等工程

  此次平移选址用地面积1165.57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668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临时加固工程 、平移工程 、拆除工程 、抗震体系加固工程 、修缮工程 、水电工程等 。工程师汤舜告诉记者,单就平移工程这一项  ,就包括了建筑物的纵移 、横移,以及最后的顶高 。

  10月18日下午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了正在“搬家”中的番仔楼。楼体外层包裹着钢筋脚手架 ,建筑的底部与地基已分离,包裹着水泥基底 。5条轨道铺设在楼体下方 ,后方是5台液压系统设备同时推进。“这是针对这栋番仔楼采取的最平稳也是最安全的平移方案。”汤舜介绍说,文物的整体加固 ,与妥善平移 ,是这次平移工程的两个重要环节 。

  据介绍,这栋番仔楼建于民国时期,限于建造时的工艺和材料 ,番仔楼的基础部分大多为三合土及条型花岗岩,整体结构性较差 。在施工最前期,要先对番仔楼所在的地基 、平移路径以及新址地基的岩土工程地质状况、水文地质条件 、地基土地震液化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接下来的平移提供相应技术基础。

  获得综合数据后,再对整体建筑进行平移前的准备工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第一步 ,要对番仔楼进行从内到外、从下到上的整体性加固工作。在番仔楼内部,工作人员先将门洞 、围墙 、楼梯等视情况进行部分或全部拆除 ,用钢管从内构建支架,并对建筑物上部结构进行临时加固支撑 ,形成整体受力。外部则采用合适的角钢、槽钢将建筑物外围包裹起来,对于一些门柱、窗户等易受损部位,选取的包裹物为高分子材料(聚苯乙烯板) ,兼顾整体受力与减少碰撞损伤两方面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对番仔楼上部出现的损坏进行修缮及加固处理 。”汤舜强调说,加固及修缮时工程人员尽量按照原风格进行 ,不影响原结构安全和原有构件保存现状 。

  怎么搬 ?

  架上装置“走路” 纵移横移再顶高

  保护工作就位之后,工人们开始“分离”番仔楼楼体与地基 ,此工艺称之为基础分离。即将建筑物地面以下部分进行横切面分离,随后架设在可移动的上托盘梁与行走轨道梁之间。再利用液压系统行走机构,施加外力推动建筑物 。“我们可以将其过程想象为 ,将整座楼包起来,然后架上装置让它‘走路’。”汤舜解读道 。

  需注意的是 ,在行走机构(上 、下轨道板  、滚轴)方面,考虑到番仔楼的结构整体性和平移距离,行走机构在建筑物平移过程中要承受非常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荷载。此外 ,番仔楼紧靠沧江路 ,重型车辆经过时 ,会给建筑物本体带来振动 ,在平移过程中监测频率与减振措施不可或缺 。因此,工程人员在平移前进中 ,使用了平移动态监控体系 ,平移过程中同时监测建筑物本体状态 ,有异常状况及时调整。而在完成平移后,因番仔楼现有地面标高低于外面沧江路路面标高 ,为了移位后的番仔楼的活化利用,整栋番仔楼还要被顶高1.1米 ,约高出沧江路路面标高10厘米左右。

  在工程人员的精细作业下,10月20日,番仔楼纵向平移63米到预定位置;10月27日横向平移1.5米到预定位置;11月13日完成顶高1.1米 。至此 ,番仔楼完成了“搬家” 。

  背景

  这栋番仔楼不简单

  这栋番仔楼是由两座门楼、院墙和一座二层主楼组成的西洋建筑 ,整体坐北向南。房屋总用地面积1127.0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为331.5平方米 。

  番仔楼在建筑中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如主楼一 、二层阳台的仿爱奥尼斯式柱 ,主楼内外西式天花吊顶,一、二层明间前阳台正面砌万字纹及寿字装饰 。窗框外有凸砖装饰图案,一 、二楼围栏有宝瓶,山花上饰有西洋花草图案  。室内既铺有西式花样纹瓷砖,又有中国式书画。可谓在西式的外表下,藏着中式细节  ,对研究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也见证了闽南侨胞背井离乡 ,在南洋白手起家 ,艰苦打拼奋斗后荣归故里的历史。

  【相关】

  这些老建筑也成功搬家

  老建筑的平移,在厦门已不是第一次 。

  2022年,位于湖里区仑后社的王清祥宅完成平移,成为全省最大规模整体平移旋转工程的文物保护建筑,“搬家”让它实现了距原址75米的移动,是我市首个平移的文物保护建筑 ,也为后续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迁移保护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

  同年,位于湖里区的银霞公园规划用地内的86岁老建筑张文裕宅,也完成了237.2米的“乾坤大挪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内容